中元节,民间俗称的“鬼节”,因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,又称七月半、七月望。中元节的节名来源于道教,佛教称为盂兰盆节。有着浓厚的道、佛两教色彩,但该节日的最初来由,却带有深刻的儒家印迹。
在古代,中元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,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祭祀活动,以缅怀先人、祭奠祖先、礼敬亡灵。以下是一些古人过中元节的方式:
祭祖: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,所以简称为“七月半”祭祖。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,故需祭祖。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,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。
祭祀土地和庄稼:七月十五,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,将供品撒进田地。烧纸以后,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,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。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,获得大秋丰收。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。定襄县民俗将麻、谷悬挂门首。
祈丰收: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。施孤之夜,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,并把香枝插于地上,这叫做“布田”(插秧),插得越多越好,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。
放河灯:河灯也叫“荷花灯”,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,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,任其漂泛,放河灯的目的,是普渡与祷告。
放天灯:中元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,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,带的越远越好。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,如果落下来,就要重新放飞出去。其二是说,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,中元节这天放天灯,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。
做茄饼:民间认为,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。每到中元节这天,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,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,和上面粉,用油煎炸。
在现代,中元节的一些传统习俗仍然被保留下来,但也有一些人对其进行了简化或改变。无论如何,中元节都是一个表达对逝去亲人思念和敬意的节日,它承载了人们对先人的缅怀和对生命的敬畏。